跳到主要内容

浏览器相关

跨域

协议域名端口三者都相同,我们将其称为同源。

浏览器受到同源策略的限制,所谓同源策略,即指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,不同的源无法读写对方的资源。比如,当我们处于A.com时向B.com发送ajaxfetch请求是会失败的。当然,如同<script src="">form表单之类的操作不受同源策略的限制,因此可以请求到对方的资源。

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即使处在A.com也能向B.com发送请求,也就是脱离同源策略,我们有许多手段可以实现该目的,而这些手段我们统一称为跨域

跨域的手段有很多,最常用的是CORS、代理服务器等,下面也会顺便介绍一些平时用不上的手段,权当开拓视野。

在讲解跨域的手段之前,先普及Cookie的一个知识点。Cookie拥有domain属性,比如当我们访问A.com拿到的Cookie,那么这个Cookie它是只能发送给A.com,不能发送给其他域名。

跨域资源共享(CORS)

可以说是最简单的一种实现跨域的手段。

只需要添加一个响应头部Access-Control-Allow-Origin

ctx.set('Access-Control-Allow-Origin', '*') // *代表任意源
// 或者
ctx.set('Access-Control-Allow-Origin', 'http://localhost:3000') // 指定源

另外使用CORS的时候默认不会发送Cookie,如果想要发送对应的Cookie,需要两个条件:

  1. 再添加一个响应头部Access-Control-Allow-Credentials

    ctx.set('Access-Control-Allow-Credentials', true)
  2. 此时第一个响应头不能使用*,必须指定一个源。

    如果任意源都可以向我们的接口发送带Cookie的请求,那这瞬间就满足了CSRF攻击的条件了,所以通过指定源可以很好的规避这个风险。

那么按理来说,加上了这两个响应头后我们就可以跨域发带Cookie的请求了,比如我们可以从localhost:3000localhost:8000发送带Cookie的请求。

但是可能当你从A.com:3000B.com:8000发送请求时,你发现你的Cookie仍然没有被发过去。

事实上,在Chrome的80版本后,Cookie新增了一个叫做sameSite的属性。

sameSite有三个模式,strictlax, none。它的默认值是lax

  • strict是极其严格的,它表示着任何非同站(a.qq.comb.qq.com也是同站)的请求都不能带上对应的Cookie
  • lax是默认值,但其实它也挺严格的,它表示着只有部分请求可以带上Cookie,诸如AJAX发送的请求是无法带上Cookie的
  • none没有任何限制,A发给B的请求能够代码Cookie。然而把sameSite设置成none时,Cookie必须带上secure属性,也就是必须使用HTTPS才行。

很明显sameSite是作为一种CSRF防御手段出现的,但它的出现同样给我们的正常开发带来了一点麻烦,非同站的情况下即使加上CORS的两个响应头,我们的Cookie也不能发过去了。

而且似乎没有很完美的解决方案,除了要求两个站是同站,把lax改成none也要求我们使用https,不管怎么看都十分的严格。

预检请求

回归正题。再介绍一下,在CORS中浏览器把请求分为简单请求非简单请求

简单请求需要同时满足几个条件,比如:

  1. 请求方法为 HEADGETPOST

  2. HTTP头部也有许多限制,比如:

    Content-Type只限:application/x-www-form-urlencodedmultipart/form-datatext/plain

    只能有像AcceptAccept-LanguageContent-LanguageLast-Event-ID这类的请求头部。

    比如一旦使用自定义头部,那么这么请求就会被视为非简单请求

把请求根据类型进行划分之后,在CORS中针对非简单请求的通信,会在实际通信之前增加一次HTTP通信,也就是所谓的预检请求,这个请求的请求方法为OPTIONS

假设我们发送了一个请求方法是PUT,有一个自定义请求头部x-my-header,很明显这是一个非简单请求。

那么此时会在实际请求前自动发出一个预检请求,请求方法为OPTIONS,含有以下两个请求头:

Access-Origin-Request-Method: PUT 
Access-Origin-Request-Headers: x-my-header

当后端收到该预检请求时,返回的响应里要手动添加两个响应头部:

Access-Control-Allow-Method: PUT
Access-Control-Allow-Headers: x-my-header

这样子,当前端受到响应后,就视为通过了预检,之后再发送实际的通信请求。

JSONP

简单来讲,JSONP是利用了<script>加载资源时不受同源策略限制。以往我们在src里写的是资源的地址,但这里我们是在给接口发请求,同时接口返回的文本会被我们当成JS解析。

当然,正是因为如此JSONP只支持GET请求。

<script>
function doSomething(json) {
//do something
}
</script>

<script src="http://api.example.com/data?callback=doSomething&parma=a"></script>
ctx.body = `doSomething(${myJson})` // 传参

代理服务器

由于同源策略是浏览器的策略。

A.com:80不能向B.com:3000发送请求。那我们可以在A.com:8080设置一个代理服务器来代理请求,之后发请求就是A.com:80 -> A.com:8080 -> B.com:3000,此时请求可以成功发过去。

通常我们本地开发项目是使用webpack-dev-server,而它自带了代理服务器的功能(只需要我们在配置文件中加上proxy),所以可以轻松解决跨域问题。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使用nginx来进行反向代理。

document.domain

Cookie 是服务器写入浏览器的一小段信息,只有同源的网页才能共享。但是,两个网页一级域名相同,只是二级域名不同,浏览器允许通过设置document.domain共享 Cookie。

如a.example.com和b.example.com。

此时两个网站都设置 document.domain = "example.com", 那么两个网页就可以共享Cookie了。

// a.example.com
document.cookie = 'aaa'

// b.example.com
console.log(document.cookie) // 'aaa'

window.name

这个方法主要用于父窗口和iframe窗口的通信

如果父窗口和iframe窗口是不同源的,则通常无法进行通信。

<html>
<body>
<!-- 我是父窗口 -->
<iframe src='xxx.com'>
<!-- 我是子窗口 -->
</iframe>
</body>
</html>

window.name特点:无论是否同源,只要在同一个窗口里,前一个网页设置了这个属性,后一个网页可以读取它。

例如,我们在a.com页面下设置

window.name = '123'
location.href = 'b.com'

然后在b.com也能获取到window.name的值。

实现跨域:

使用时,先设置iframesrc为我们想要通信的目标页面。当目标页面的window.name修改时,将我们的iframesrc修改为一个和父窗口同源的页面。

本质:

iframe内的目标页面 <=> iframe内的一个和父窗口同源的页面 <=> 父窗口

location.hash

这个方法也是主要用于父窗口和iframe窗口的通信

特点:如果只是改变片段标识符(fragment/hash),页面不会重新刷新。

实现跨域:

父窗口修改iframe窗口的src

// 父窗口
let src = `${originUrl}#${data}`
document.querySelector('iframe').src = src

iframe窗口的页面不会刷新,但是能知道hash的变化

// iframe窗口
window.onhashchange = function () {}

同理,iframe窗口也可以改变父窗口的hash来实现通信。

postMessage

跨文档通信。比起window.namelocation.hash,该方法更加方便。

window.postMessage('message', url) 

window.on('message', function (e) {
console.log(e.data)
})

HTTP缓存

HTTP缓存分为强制缓存协商缓存

当浏览器向服务器请求资源时:

  1. 首先查看浏览器是否有资源的缓存,若不存在缓存则直接向服务器请求资源

  2. 若存在缓存,根据资源对应的响应头部Cache-Control: max-ageExpires 判断资源是否过期。

    其中Cache-Control: max-age使用的相对的时间,而Expires指的是某一个具体的时刻,为了避免不同机器中时间误差来带的问题,使用前者更好。

    1. 若缓存没过期,则浏览器不会向服务器发请求,而是直接读取缓存中的资源,这叫做强制缓存。 此时在Network一栏中看到资源对应的状态码为200(虽然实际上并不存在HTTP请求)。如果我们是直接刷新页面,资源会从内存缓存中读取:200(from memory cache);如果我们是打开了新的页面,资源会从硬盘缓存中读取: 200(from disk cache)
    2. 若缓存已过期,我们需要向服务器查看服务器中的该资源是否有被修改,如果服务器中的资源没有被修改,我们会直接读取本地的缓存资源,这叫做协商缓存,状态码为304(Not Modify);如果服务器中的资源被改动了,那么服务器需要把改动后的资源作为响应体发给浏览器,状态码为200(OK)
      1. 如果资源对应的响应头部有Etag,那么我们发送的请求需要带上If-None-Match
      2. 如果资源对应的响应头部有Last-Modified,那么我们发送的请求需要带上If-Modified-Since
      3. 服务器收到我们的请求后,根据这两个请求头部来判断资源是否修改过,进而决定是响应304还是200。

另外,通常我们不能用HTTP缓存来缓存一个非常大的资源。这种情况或许可以考虑使用IndexedDB来实现本地的存储。

强制缓存

const Koa = require("koa")
const app = new Koa()
const bluebird = require('bluebird')
const fs = bluebird.promisifyAll(require('fs'))
app.use(async ctx => {
if (ctx.url === '/') {
console.log(111);
const file = await fs.readFileAsync('./dist/index.html')
ctx.type = 'text/html'
ctx.body = file
}
if (ctx.url === '/image.png') {
console.log(222);
const file = await fs.readFileAsync('./dist/image.png')
ctx.set('Cache-Control', 'max-age=10')
ctx.type = 'image/png'
ctx.body = file
}
})
app.listen(3000)

协商缓存

const getEtag = require('etag')
app.use(async ctx => {
if (ctx.url === '/') {
const file = await fs.readFileAsync('./dist/index.html')
ctx.type = 'text/html'
ctx.body = file
}
if (ctx.url === '/image.png') {
const file = await fs.readFileAsync('./dist/image.png')
const hash = getEtag(file)
const etag = ctx.get('If-None-Match')
if (etag && etag == hash) {
ctx.status = 304
ctx.body = ''
} else {
if (!etag) ctx.set('ETag', hash)
ctx.type = 'image/png'
ctx.body = file
}
}
})

浏览器客户端存储

LocalStorage

持久化的本地存储,除非主动删除否则数据将一直存在。一般最大的存储量为5Mb。

localStorage.setItem('my_key', 'my_value')
localStorage.getItem('my_key')
localStorage.removeItem('my_key')
localStorage.clear()

SessionStorage

会话级的本地存储,一旦页面被关闭,数据就会被清除。一般最大的存储量为5Mb。

通常服务器使用Set-Cookie头部从而在浏览器种下Cookie,Cookie存放的数据不能大于4Kb。

一些常见的Cookie属性:

  1. expires:Cookie的过期时间
  2. domain:只能访问该域名时才会带上Cookie
  3. path:表明只有访问该路径时才会带上Cookie
  4. httpOnly:为true时,浏览器不能通过代码读取Cookie
  5. secure: 为true时,只有发送HTTPS请求时才会带上Cookie
  6. SameSite:默认为lax,详细解释见本章第一节

简易封装Cookie

const cookieUtil = {
setItem(name, value, days) {
let date = new Date()
date.setDate(date.getDate() + days)
document.cookie = `${name}=${value};expires=${date}`
},

getItem(name) {
let arr = document.cookie.split(';')
let ret
arr.forEach(item => {
let tempArr = item.split('=')
if (tempArr[0] === name) {
ret = tempArr[1]
}
})
return ret
},

removeItem(name) {
this.setItem(name, null, -1)
}
}

Cookie和Storage的对比

Cookie最大可存储4KB;而Storage最大可存储5MB。

Cookie可以设置过期时间,SessionStorage会在会话关闭时清除,LocalStorage必须要手动清除。

Cookie参与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,而Storage通常并不参与。

Session

通常使用Session时需要搭配上Cookie。通常单独使用Cookie时,会话数据都储存在Cookie中;使用Session时,Cookie中只存放一个Session_id这样的键,实际的会话数据存放在服务端中,比如可能存放在服务端的redis数据库中。

Session鉴权原理

JWT

JSON Web Token(缩写JWT)并不是客户端存储方案,放在这一节是因为它和Cookie、Session都是一种用户身份认证的手段。

基于Cookie的认证最大的缺陷就是对于跨域场景的无力,特别是现在浏览器对Cookie加上的sameSite属性,这个属性加强了对于CSRF攻击的防范,但让我们携带Cookie进行跨域变得困难无比。

另外Session的一个缺点是由于会话数据都保存在服务端,当使用服务器集群的时候我们必须让会话共享,比如将Session写入数据库等等。而JWT由于会话数据都保存在客户端,自然不会有这样的问题。

使用JWT来进行用户身份认证时,当我们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时,服务器会将用户数据使用Base64转化成一个token字符串返回给前端,通常前端将这个token字符串保存在localStorageCookie中以供以后使用,在这之后发请求时会将token提取出来,或是放在Authorization: Bearer ${token}请求头部中,又或是直接作为请求的参数字段发送给后端,以供后端解析鉴权。

实际上token字符串由两个.分割三个部分:Header、Payload、Signature(签名)。

  • Header字符串是由一个JSON对象通过Base64编码而来,这个JSON的结构如下:

    {
    "alg": "HS256",
    "typ": "JWT"
    }

    在这里alg表示的是签名是所使用的算法,默认值为HMAC SHA256typ表示token的类型,默认为JWT

  • Payload是由我们的会话数据通过Base64编码得到的

  • Signature是对前两个部分的签名,服务端通过前两个部分的值以及密钥生成该签名。

    HMACSHA256(
    Base64URL(header) + "." + Base64URL(payload),
    secretOrPrivateKey
    )

我们也可以使用Node的jsonwebtoken模块来实现该功能。

const jwt = require('jsonwebtoken')
const token = jwt.sign({ name: 'akara'}, 'key')
const data = jwt.verify(token, 'key')

JWT鉴权原理

IndexedDB

浏览器内部的数据库,可用于存储大容量的结构化(或二进制数据)数据。目前有两个比较好用的库。

localforage

更像容量加强版的LocalStorage,感觉读写性能并不是很高,特点是在不支持IndexedDB的浏览器中会从IndexedDB实现降级成LocalStorage实现。

const keys = await localforage.keys()
const hasLocalCache = keys.includes('my_key') // 自定义键名
if (hasLocalCache) {
console.log('读取本地缓存');
data = await localforage.getItem('my_key')
} else {
console.log('读取后端数据');
data = await fetch('./getData').then(res => res.json())
localforage.setItem('my_key', data)
}

Dexie

更贴近IndexedDB底层操作,读写性能更高。